雖然久仰作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大名,但也一直沒有太大的衝勁去找來翻閱 (因為想看的書單已經堆積如山了 XD
能和這本書相遇真是美麗的緣分呀~
好啦其實我是被書的書衣給吸引上的
書架上高高低低的書堆中,一整排艾莉絲.孟若的書優雅整齊地排列著
孟若的系列叢書皆採用我一直都好愛的淡色系,書小巧輕盈,感覺不用花太多心力閱讀
於是當下我就立馬決定琵琶別抱,忘了原先在找的書,改投向孟若的懷抱了XD
今天分享的這本是孟若的處女作,早在四十年前便已出版
但儘管經過了這麼多年,現在閱讀仍完全沒有違和感
裡頭闡述的人情世故,仍然處處可見
好多角色如此真實且鮮明,就像在描述你認識的街坊鄰居、熟悉的朋友
書中收錄的15篇短篇故事,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
主人翁們的喜怒哀樂,卻透過作者平淡不矯揉造作的文字,直竄入心中
感受到故事中他們所經歷的,我們似乎也正在經歷著
自己本身看完第一個小故事後,就知道此後孟若的書都是我的口袋名單了
好愛她的行文風格,和文字間藏著的,好深好深的人生體察和反思
〈光彩琳琅的房子〉中,社區居民為了顧及自身利益
道貌岸然地以「合法」的手段,欲迫使已和周遭新建設格格不入的老居民搬離社區
即使富有同理心的瑪莉不忍年邁的老鄰居被趕出她這一生唯一熟悉的地方,卻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一個人,形單影隻的力量太渺小
故事的結尾,作者尖銳又客觀地下了結語
「在這個世道下,人只能把雙手插在口袋裡,懷著一顆憤憤不平的心。」
明明知道眼前所見並不正確,想做點什麼,想呼籲眾人一起改變,卻沒有人願意傾聽
我想這句話,道出了好多人的心聲
而這篇故事描述的情景,放在台灣來看,不就是很多眷村迫遷戶,或是因經濟狀況不佳,而必須住在城市周遭違建的家庭的故事嗎
為了維護多數人的利益時,少數人的利益就可以理所當然被犧牲嗎?
我想,在利益之前,尚有很多更重要的事
書中對女人的處境和心理多有著墨,描寫細微,絲絲入扣
〈辦公室〉裡,渴望有自己寫作空間的女主角說:「家對女人而言是不同的,她不能走進家裡,利用一番,然後隨時再走出去。女人就是家本身,兩者間無從切割。」
〈男孩子和女孩子〉內,小女孩伴隨年紀增長而發現,這世界早已設下對性別的框架,遠不是她所能理解和改變的
「所謂女孩子,不是我從前以為的,僅是我原本的樣子,而是我必須成為的模樣」
〈烏得勒支的和平〉中,放心不下久病母親獨居而回鄉照顧的女兒,承受著超過負荷程度的壓力,卻無法對外人啟齒
不堪長期壓力下,最終即使愧疚,還是咬牙選擇將母親送走至醫院照顧
「「我是撐不下去,」她開口,「我想過自己的人生。」」
但即使母親已走,內心的責任感和當初未竟照顧之責的愧疚仍時時啃食著她的人生,無法走出
最終忍不住對妹妹吶喊出真心話「可是我為什麼沒辦法呀?」再也沒辦法回到從前的人生
另外想特別一提,〈男孩子和女孩子〉是書中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故事
透過故事中小女孩的視角,我們看到了女性如何努力在自我認同和社會框架間取得平衡
期間的內心糾結及矛盾寫得相當精彩
故事的尾聲,小女孩違背了爸爸的命令,她聽從身為女性,心裡柔軟部分的聲音,放走了家畜,也因而遭到他人的輕視
「「沒關係。」爸爸說,他的語氣像是接受了事實,甚至是愉悅的,而他說的話永遠赦免也永遠放逐了我。「她只是個女孩子。」爸爸說。
我沒反對,甚至在心裡也沒有。或許真是這樣。」
看到最後小女孩向現實低頭,屈服於社會框架,不再相信自己的理念,讓人不禁鼻酸
總是不明白,為什麼社會期望和女性的自我期許常常都是衝突的呢?
從古自今,女性若想單純地做自己,似乎總是得多付出些什麼,或犧牲些什麼
孟若不帶有批判的眼光,描摹了我們每一個人
你會看到,她筆下的人物或許做了些在普遍價值觀下不道德的事情,卻又無法讓你直斷他們就是惡人
因為作者告訴了你,他們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想
所以你明白,他們的原意其實都沒有想傷害人
他們往往只是想維護自身利益,抑或是,掩飾自身的脆弱罷了
以上看到的只是好表層好表層的東西
孟若的書真正需要反覆再三去琢磨思考裡頭含藏的深刻含意
迫不及待再去獵尋其他孟若的書籍了!
書名:幸福陰影之舞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作者: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譯者:汪芃、黎紫書
出版社:木馬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