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述說女性成長的經典小說近百年來已經有不少專家分析詮釋它的奧妙之處
在此單純想分享我做為一個八年級女生,在現今相對開放的社會下成長,閱讀此書之感觸
閱畢此書後不久,恰逢學校課程介紹到也是不朽經典的 Gone with the Wind
看完電影,片中女主角郝思嘉敢愛敢恨、不顧世人眼光的鮮明形象久久縈繞腦海中
再回頭來翻閱這本《覺醒》,書中女主角艾德娜同樣追求獨立和自我
勇於探索和回應在父權社會下,心中已壓抑許久的渴望
兩人的形象重疊成一幅我認為女性都在試著追求的目標,
或者說,應該成為的理想目標:
無拘無束,不是誰的附屬品,因為自己而快樂,因為自己而活
小說整體故事線圍繞著女主角艾德娜
描述她如何從旁人眼中的「良家婦女」,先生心中百依百順的太太
轉變到後來不理睬眾人觀感,不再以先生意見為依歸
成為因找回自我而開始發光發熱的女性
作者細膩地描述艾德娜一路走來內心情感的波動
她如何一步步探索自我
釐清是何事讓自己困惑,何事讓自己煩憂,何事讓自己活著卻無法對周遭事物有所感知
又是什麼撥動了心弦,什麼挑逗起慾望,翻騰起從未有過的喜悅
書名《覺醒》已清楚地告訴了讀者,這個故事是關於人如何從幻象甦醒、撕掉旁人給予的標籤
「每一天都像在脫掉我們在眾人面前穿的衣服、戴的面具那樣的拋開虛假的自我」
故事中除了艾德娜,作者也描摹了許多當時那個年代不同男性、女性的形象
相較於女性的多重樣貌,作者筆下的男人們雖然擁有不同名字,骨子裡卻大多留著相同的血液
除了和艾德娜相知的勞伯特和看盡世事的老醫生外
故事中大多數的男人都認為女人是他們的附屬品 (忍不住邊看邊白眼
像是美麗的花朵,像是溫馴聽話的寵物
她們不會,也不該有自己的意見
但隨著艾德娜開始決定跟著她自己的感覺走
不再將自己擠進旁人給的小框框內,堅決走自己想要的道路,形塑自己生活的樣貌
她證明了女性絕不是男性的附屬品
女性可以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甚至把自己的世界打造的比兩人世界還要精采
故事中另一位女性拉太太,和艾德娜截然不同,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反差
拉太太對先生唯命是從,她的小小世界永遠繞著家庭打轉
書中寫道,艾德娜為拉太太感到可憐,她覺得拉太太的生活毫無色彩
但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艾德娜和拉太太各自選擇的生活並沒有優劣之分
每個人的性格、適合的道路本就不同
如果我們不該將喜歡恣意奔跑的野馬綑綁在小小馬廄內
同理也就不應強逼天性溫馴的兔子去大草原和獅子老虎爭奪獵物,不是嗎?
就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去探索追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態度,以最舒適自在的方式活著
這樣,也就是覺醒了
社會也是因為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才顯得有趣
如果大家都一樣,那和機器人又有何不同呢?
芮芝小姐是故事裡另一個很令我著迷的角色
她洞悉一切,超越世俗看法
以現今的話來說,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女性
她看似特立獨行,是因為不願同流合汙,也知道這世界不容於她
很喜歡她和艾德娜說的話:「想要飛越傳統和偏見的鳥兒得要有強壯的翅膀」
就如同她自己,即使承受著旁人沉重的蜚言流語,即使傷痕累累,依然執意做自己
只為要百分之百主控自己的人生
另外,故事中描繪到艾德娜對孩子的情感也是很令我玩味的一點
在書的前半段,作者很直白的寫出「她對兩個孩子的喜愛並不太穩定」
光是這一句話,就足見作者的思想十分前衛,而且勇於挑戰社會既定的框架
畢竟在社會上,「母親理所當然地會愛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主流價值觀,即使到現在依然如此
但以我個人而言並不十分認同這個論點,也讓我聯想到湊佳苗的《母性》一書
在《母性》中,湊佳苗帶領讀者反思「做母親」這件事是否是門需要學習的功課
而我的答案是 Yes
我認為社會為「母親」這個角色預設太多目標和期許
但「她」其實也不過是女性扮演的眾多角色中其中之一
而有哪個角色是我們不需要學習就能與生俱來的呢?
然而情感伴隨著時間滋長,在結局中,孩子終究是艾德娜無法切斷的手心肉
以當時她的處境來看,若為孩子好,她必然得放棄追求部份的自我
但已然覺醒的她,又怎能假裝沉睡,再次回到過去的樣子?
如同她說「過去的日子就像在做夢一般 — 但願可以沉睡不醒 — 醒來卻發現— 啊,也好,或許醒來終究是比較好的,即使得受苦,也總比一生都被幻象所蒙蔽來得好」
敬佩作者在當時尚保守的年代,能用如此犀利纖細的筆觸描繪出女性的渴求和成長。
「在為自己擺脫人情義務時跨出的每一步,都更增強她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力量,更擴展了自我。」
做自己才能煥發對生命的熱愛,這樣的人,最美
書名:《覺醒》The Awakening
作者:凱特.蕭邦 Kate Chopin
譯者:楊瑛美
出版社:女書文化
留言列表